关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 ,导致骨脆性增加 ,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 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 ,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 患病风险增加,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来临,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重要健康问题 。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2003年至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2006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1)骨质疏松性骨折
定义

       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为脆性骨折,非暴力性骨折,低能量性骨折等。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

       随着人群年龄增加骨质疏松骨折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最常见的四个部位是椎体,髋部,腕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仅2000年全世界就有900万骨质疏松患者发生不同部位骨折,其中髋部骨折160万患者,前臂骨折170 万患者,脊柱骨折140万患者,欧洲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发生率最高达34.8%。近年,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研究显示,用同样的美国人口作标化后,1990~1992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10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42%和110%。
女性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又叫"临终骨折 "。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死于各种合并症者达20%,存活者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椎体骨折通常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首发部位。我国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50岁以上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总患病率15%,70~79 岁25%,80岁以上36%~39%。但骨质疏松症性椎体骨折的发生通常缺乏典型症状易被忽视,因此就诊率低,漏诊率高,仅有20 ~30%的椎体骨折得到临床诊断和治疗。

2)骨质疏松的治疗:
       现有的治疗药物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抗骨吸收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代表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等;促骨形成药物主要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新骨形成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代表药物是特立帕肽(商品名复泰奥)。临床上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判断应当包括是否能够提高骨密度和骨质量,最终降低骨折风险。推荐所有的患者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